人物不銹鋼雕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比例
直觀的人由頭、軀干、四肢組成,軀干由胸廓和骨盆組成,由能活動的位于背部中心的脊椎骨連結。如把頭、胸廓、骨盆隨動作變化而方向不同看作是形似方塊的固定體積,四肢的位置就比較容易安排了。每塊體積運動變化的角度都不同,頭的轉動幅度比胸要大,可達90度,這是因為頸稍長而細,較為自由靈活,胸的轉動幅度就有限,因此必須掌握分寸。特別是雕刻古裝人物時,胸廓和骨盆部位被長衫寬衣所遮蓋,外形不明顯,但人體的轉動仍應注意這兩個體積的結構變化,恰如其分地表現(xiàn)出來,動作才會舒展自然。
人的身高,都以頭高為單位,民間有“立七、坐五、盤三半”之口訣。但現(xiàn)代我國人的平均身高增長,因而雕刻現(xiàn)代人物都以七個半頭為標準,一些古典歷史名人肖像一般也就以七個半頭標準為宜。而其他眾多的傳統(tǒng)題材人物,尤其是神仙道佛有七個頭長就夠了,有些甚至不必有七個頭長。還有彌勒、壽星等是特意創(chuàng)造的藝術,形象,有意識地縮短比例,采用夸張手法,自然不在此例。
兒童的身高比例,隨著年齡增長而起變化,大體是:三四歲的幼童為四個頭高,十一二歲的六個半頭高,十三歲以上的同成年人比例差不多。
在形體上成年男女有明顯的區(qū)別,男性胸肩寬闊,臀部較狹,呈倒梯形;女性肩和臀闊度基本相同,呈兩個基本相同的對頂三角形。側面觀,男性顯得平直,女性則因胸部隆起,骨盆傾斜度較男性大,臀部脂肪豐厚,呈曲線起伏,節(jié)奏十分明顯。
老年人因關節(jié)漸漸老化,身軀萎縮,脖頸前傾,腰彎背弓,肌肉松弛,胸肩也相應狹窄。脊椎骨的曲線、比例標準以及形體輪廓,與青壯年已有較大區(qū)別。人體肌肉骨骼的名稱位置可從《藝用人體解剖》中了解到,另外還必須了解人體肌肉變化往往是“相反”或“相成”的,即收與松、張與馳的關系。這一組肌肉要拉長,另一組必縮短;此一組肌肉要收緊,彼一組必放松。這從頸部兩束主要的胸鎖乳突肌的變化最容易觀察到。骨胳是人體的架子,肌肉附生在骨路上,肌肉的起止位置應十分了解,骨胳與肌肉要分得清楚。骨胳要有硬的感覺,尤其是關節(jié)凸起的部位,更為明顯;肌肉要有彈性,絕不能雕得圓鼓鼓,刨得光溜溜,看不出骨胳。無骨胳也就無所謂有肌肉,無骨無肉,形既不成,神亦不似。